8月5日-12日,青岛科技大学赴新疆喀什“鲁疆同音石榴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喀什市16个服务地点,秉持“一颗核心籽、三条主根脉、多瓣同心层”的石榴籽精神,为当地重点商户、主要景区讲解员、青少年儿童开展多形式推普活动。实践团以语言为媒,凝聚民族情感,架起鲁疆交流的“连心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300余小时。

推普助力“话语兴商”,创新赋能产业振兴
语言赋能构建商贸新生态。实践团锚定喀什古城、香妃园景区等民族文化枢纽,为200余家少数民族文旅商户开展“普通话+数字营销”双轨赋能计划。通过深度调研商贸场景需求,创新设计《丝路好物推介50句》情景化课程体系,覆盖价格协商、文化阐释、产品导购等七大高频交互场景,将直播话术设计、消费者心理洞察、跨文化沟通策略熔铸为实战训练模块,助力商户突破语言壁垒,实现“听得精准、说得生动、卖得高效”的能力跃升。数字引擎激活产业振兴动能。打造“鲁喀带货直播间”产销共同体机制,联合青年社工队为红枣、核桃等地标农产品定制“文化溯源+品质叙事”品牌战略,通过13场主题直播深度融合非遗故事、种植工艺与民俗文化,累计触达受众超1000人次,带动经济效益10万余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可持续动能,实现经济增收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突破。



“润语育人”专家领航,课堂共育文化振兴
志愿者团队深入克孜都维路社区,面向少数民族青少年开展普通话技巧专项赋能行动。在团队指导教师引领下,系统构建以发音规范、语调掌控、语流韵律为核心的语言能力提升体系。通过“理论奠基+实战演练”双轨模式,教师团队精讲语言学要点,志愿者分组开展“一对一精准发音矫正”,在沉浸式语言实践场景中实现个性化指导。文化赋能激发语言学习内驱力,活动特别策划“语言成长礼包”授予仪式,向社区青少年赠予团队编纂的《演说家课程》标准化教材及定制文创礼盒。教材融合“寓教于乐、图文交互、情景模拟”三维设计理念,将文化认同植入语言学习,显著提升学习沉浸感与获得感。构建跨民族语言共同体,在“纠音-演练-展示”的进阶式训练模型引导下,志愿者带领社区青少年通过情景对话、诗歌朗诵等互动模块,实现从“敢表达”到“善表达”的认知跃迁。助力服务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在跨民族交流中培育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语礼相融”礼仪培训,活化当地人才振兴
为深化鲁疆文化协作内涵,团队面向喀什古城、香妃园两大文旅地标的54名双语讲解员,开展“鲁疆同音石榴红·同心共筑中国梦”普通话专项提升活动。聚焦文旅服务场景需求,系统构建“语音规范-表达艺术-跨文化传播”三维教学体系,针对边疆地区高频易错音系、国际接待礼仪准则、故事化叙事节奏控制等核心模块开展深度解析,赋能讲解员成为丝路文明的标准化传播者。沉浸式训练重塑职业表达能力。团队通过对比语言学模型解析声韵调差异,开展一对一逐句正音矫正、历史典故分段示范演绎、跨境游客互动话术模拟等高强度训练。助力铸牢共同体意识。团队以普通话为媒介,参训讲解员在展示阶段,以标准语汇诠释香妃传奇的民族团结内核,用情感化语调传扬古城多元交融史,成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生动注脚。融合文化浸润与语言教育。在喀什开放大学,团队深入了解教师培养及语言教学成果,并代表学校向喀什开放大学捐赠1000册《演说家课程》教材,将优质教材与教学资源送到基层教育一线。通过捐赠教材与下沉资源,深化教师培养与语言教学成果转化,全面赋能乡村课堂建设。


“初心如磐”党建引领,实践带动组织振兴
实践团强化政治引领,成立临时党支部这一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铿锵有力的重温入党誓词等系列主题活动,全体党员同志的思想根基得到有力淬炼,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与“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显著增强。为切实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的精准落地与闭环管理,党小组机制高效运转,坚持每日两次例会制度,所有成员克服水土不服、方言不便等困难因素,动态优化任务清单、深度聚焦复盘总结,确保力量向人流量较大的景区、社区等关键区域靶向发力,有力驱动各项工作任务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实现高效率、高质量运,将“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深深植根于广袤的基层沃土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转化为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强大精神纽带与情感桥梁。


本次实践活动将普通话教学与礼仪文化、地方经济、民族团结有机融合,创新“鲁喀协作”推普模式,搭建鲁疆语言文化双向奔赴的桥梁。青岛科技大学“鲁疆同音石榴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已入选团中央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践行橡胶品格,发扬科大精神,推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大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