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青岛科技大学“践行橡胶品格,石榴花开丝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志愿者跨越3767公里奔赴新疆克拉玛依,为当地儿童打造了一场融合知识传授与文化浸润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团队创新采用“情景式教学+互动式实践”模式,将理论知识与趣味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大课堂引领+小课堂深耕”的设计,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受语言魅力,在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

趣味课堂为桥,激活语言学习内驱力
活动以“激发兴趣、鼓励开口”为出发点,志愿者精心设计的多元课程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鲜活。配音课上,《头脑特工队》等经典动画片段成为教学载体,孩子们主动挑选角色,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模仿语音语调,从羞涩试探到自信表达,逐步体会普通话在情感传递中的独特作用。绕口令课则通过“口播操”牵起兴趣,“梯度挑战”点燃热情:从“四是四,十是十”的基础练习,到“中国话绕口令串烧”的进阶考验,孩子们在分组竞赛、个人展示中锻炼口腔肌肉,提升语言流畅度。志愿者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通过互动纠错、趣味点评,让课堂成为“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实践场。


文化浸润为魂,构建民族情感共鸣链
活动突破“单纯语言教学”的局限,将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实现“语言习得—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的递进式教学。五十六个民族拼字课上,印有民族名的字卡成为文化纽带,志愿者结合字卡讲述各民族的地域风情与历史故事,又通过读音纠正环节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细节的认知,让“拼字”与“正音”相互交织,在同一过程中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双重渗透,孩子们在动手拼组中不仅掌握字词读音,更直观感受“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多元包容。
歌唱课与泥塑课进一步深化文化联结:《我爱你中国》等歌曲的传唱,让孩子们在旋律中感受普通话的音韵之美,传递爱国情怀;泥塑创作时,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石榴籽”“葡萄”等作品的构思,在指尖艺术与语言表达的结合中,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



长效实践为基,让推普工作走深走实
此次活动不仅为克拉玛依儿童带来了难忘的语言学习体验,强化了文化融合的浸润,厚植了民族团结的根基,更探索出“以文化育人、以语言通心”的推普新路径。通过情景化教学激活学习热情,借助民族文化元素深化情感共鸣,依托互动实践提升语言能力,志愿者团队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未来,青岛科技大学“践行橡胶品格,石榴花开丝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将持续践行橡胶品格,传承科大精神,深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通过常态化、趣味化、精细化活动让更多孩子在普通话的陪伴下拓宽视野、成长成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语言力量。
据悉,青岛科技大学“践行橡胶品格,石榴花开丝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已入选团中央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