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度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总结报告 [2011-12-1]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1-12-01

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度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

总结报告

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以评促建,推动学院(部)教学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科学化,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青科大字[2009]63号),学校近期开展了2011年度学院(部)本科教学综合考核工作,现将该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考核组织和实施

2011年度考核工作主要依据《青岛科技大学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组织实施,经过了准备期和考核期两个阶段。

(一)准备期

随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工程内涵的不断深化,为保障考核的科学性、与时俱进性和实效性,学校启动了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修订工作,指标体系修订由教务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经过征求教学院长和部分校级教学督导员意见,于2011年10月8日将新修订的指标体系以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新修订的指标体系加入了教学理念和特色、领导重视教学、教风建设等内容,考核办法和考核支撑材料更加具操作性,突出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工作理念。

此外,教务处还组织修订了教师和学生对学院(部)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修订后的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均只设10个选择题,更加便于师生参与调查,题目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调查过程摈弃了以往由学院自行组织的方式,改由教学助理员深入课堂随机调查,共回收教师满意度调查有效问卷537份,学生满意度调查有效问卷2612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考核期

考核采取教学评估与教学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进行。2011年9月28日,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度学院(部)本科教学综合考核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考核工作。为贯彻“以评促建,重在交流”的工作宗旨,本次考核在考核专家人员组成方面做了变更,成立了由副校长张淑华为组长,教务处处长陈克正担任副组长,以教学工作委员会成员为基础的考核专家组。考核分为集中汇报和实地考察两个阶段。在学院(部)自评的基础上,10月26日—31日,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集中汇报会在崂山校区举行,考核专家组集中听取了17个承担全日制本科教学任务的学院(部)所做的教学工作汇报。各学院(部)学院负责人亲自汇报教学工作,大部分学院(部)党委书记、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也参加了汇报会,充分体现了对本次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11月1日—2日,考核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各学院(部)一年来在规章建设与管理、教研活动、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等指标方面的成果,体现各自工作及管理特色的相关材料,并随机巡视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

二、考核结果及取得的成绩

(一)考核结果

2011年教学工作年度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机电学院 材料学院 化工学院 化学院 数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管学院

其余学院(部)均为考核优秀单位。

(二)取得的成绩

1.长效机制效果显著,切合国家高等教育精神和评估要求

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是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机制,具有考核、激励、导向多重功能,从本次考核情况反映,该机制效果明显。考核工作推动了学院(部)教学中心地位的深化落实、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年来,各学院(部)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从制度建设入手,以教学管理科学化为着眼点,抓重点、抓细节、抓落实,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各学院(部)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办学理念先进,发展思路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广开渠道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秩序总体稳定,教风建设成效显著,教研活动广泛开展,质量工程卓有成效,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把关严格,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实习工作组织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教材建设成果丰富。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强调高等教育应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为主旨,与此同时,教育部即将启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其核心理念就是倡导高校开展自我评估和内部评估。学院(部)本科教学综合考核工作是我校推动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校不断完善自我评估和内部评估体系的重要平台。该项工作的实施体现了我校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也保障了学校面对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主动性。

2.办学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理念鲜明

以考核为契机,各学院(部)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了人才培养理念。化工学院梳理了“本科教学立院,科学研究兴院、人才强院,结构为先”的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重工程特色,厚化学、数学基础,宽专业口径,强创新能力,倡敬业务实”的人才培养理念;化学院牢固树立“教学工作是学院生命线”的观念,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了监控和保障体系;高分子学院明确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学院,提出了步入国际舞台的发展目标,并总结了学院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特色发展”;材料学院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制度保障教学,经费倾斜教学,提出教学工作“重教学细节、抓薄弱和薄弱环节”;环境学院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个中心,抓好三个关键,突出四个特色”的工作思路,通过教学与科研深入结合、突出化学化工特色、将资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青年教师下基层工程等举措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自动化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凸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机电学院“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已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行动;信息学院以“夯实基础,注重实践,拓展创新,凝炼特色,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为教学工作指南;数理学院自我定位为“教学型”学院,提炼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经管学院将“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核心任务,在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大胆创新”作为学院“十二五”建设目标;外语学院归纳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总体目标、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落脚点、以生为本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保障”的教学工作思路;艺术学院突出专业特点,将实践能力培养视为教学育人核心环节;传播学院“素质为本,责任为魂,实践为根”的办学理念旗帜鲜明;法学院总结了“办特色、重质量、不求大、力求精”的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学院树立了“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水平,逐步形成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体育教学部推出了“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要、内容丰富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观念,发挥体育育人功能”的办学思路;中德学院以“融汇东西文化精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宗旨,始终坚持“引进、融合、创新、提高”的办学理念。

3.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2009年起,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此为契机,各学院(部)在充分调研、总结吸收的基础上,瞄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2011年,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个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辐射带动了学院(部)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和人才模式的创新。化工学院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并实施了整套的实践教学链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并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实践教学、课外科研小组、参加全国性的课程竞赛等方式,立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分子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才兼备、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丰富优势,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锤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机电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加强大学生国际化意识培养,探索国际化就业渠道”,确立了“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学生高端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并以课程形式加以固化;信息学院抢抓机遇,先后获批了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两个校企共建专业,并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了一套以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化学院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归纳为“加强化学在相关的应用学科领域的渗透与交叉,强化化学理论教学,强化工程意识,加强化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材料学院在全院推行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数理学院重点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数学建模、数据库原理实验、数学实验等的实践教学体系;自动化学院坚持凸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推出了课程设计与专业前沿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践环节与工厂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与大公司合作加强就业前的实训环节等系列举措;经管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和实验课程,加强了特色课程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建设;外语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旨,搭建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艺术学院和传播学院抓住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紧扣培养目标,积极创造机会,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组织得力,注重实效,受到了学生欢迎和社会认可;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了“两课”教学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突出体现了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中德学院吸收德国高校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注重与合作办学德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接,将培养工程师的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了中德合作双方结对授课,教学内容同步,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通过主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已成为各学院(部)的共识。

4.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落实进一步加强

各学院(部)配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文件,结合自身实际,相继推出了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和举措,对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支撑与完善。自动化学院、经管学院针对各教学环节学校和学院的规定编辑印制了《教师手册》,广大教师人手一册,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传播学院印刷了《工作规则》,着力加强各项教学制度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机电学院、传播学院明确规定将学校各类专项和日常教学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岗位考核中,与岗位津贴分配直接挂钩,建立了有效的奖惩机制,机电学院还建立了教学秘书每周例会制度;化学院、材料学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找准教学管理核心环节,加强教研室主任选拔和培训,将教学管理权利下移,通过经费下拨给教研室主任等举措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环境学院、经管学院严格规范教师调停课,明确规定教师一学期调停课不能超过2次,学院领导以身作则,成效显著;化工学院出台了《化工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规范任课教师选高水平教材;化学院紧跟学校导向,配套出台了《教风建设实施方案》,该学院还抓住毕业论文的薄弱环节,每年安排2名教师监控毕业生论文实践环节的出勤率;高分子学院酝酿了《三级岗教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的制度》,把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化;环境学院制定了《学院教学工作业绩奖励条例(试行)》,对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给予奖励,该学院还出台了《学院考试有关规定(试行)》对考务组织及成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效果显著;外语学院制定了《学院教学事故、教学差错认定及处理办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艺术学院2011年重新修订了《科研教研工作计分办法》,加大了教学的激励力度;中德学院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了敦促学生努力治学的各种奖励制度和外籍教师管理等制度,教学管理实施教授负责制;体育教学部通过《体育教学部教学流程》和《体育教学部教学规则》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

5.培养培训措施得力,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在参加学校开展的名师讲座和教学效果优秀奖获得者课堂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的同时,各学院(部)也积极搭建教师培养培训平台,大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国内外访学、学术会议和教学培训,推出团队建设、企业锻炼、以老带新等多种举措,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成为教学骨干。高分子学院和化学院走出了一条以团队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培养的成功之路,在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中传道授业,新老结合,凝聚人心,成效显著;外语学院、中德学院组织教师分期赴外培训,保障了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外语水平的迅速提高;机电学院设立“高校软控奖”每两年对教学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自动化学院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制度,今年共有13名教师获得认证证书,该学院还于2011年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了10余场学术讲座,浓厚的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了平台;化工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建立了青年教师学习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的机制,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有了制度保证;信息学院、化工学院、传播学院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派送青年教师到一线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环境学院借助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提高了大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执行中央地方共建实验教学平台项目的契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大型仪器培训;数理学院秉承新老教师“传帮带”优良传统,坚持实施教师互听课制度、观摩教学制度、集体备课和集体阅卷制度;经管学院利用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师培训平台,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各门课程培训;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法学院每年组织的“精彩一课”和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彰显了学院教学管理的特色;体育教学部举行了“教师专业技能测评”活动,展现了体育教师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6.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教学科研实现双赢

在学校“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精神感召下,各学院(部)大力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加强了科研对教学的过程融入和智力支持,“科研促教学”效果显著。材料学院提出“科研走进课堂”口号,开设前沿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团队授课,鼓励“研究性学习”,值得借鉴;经管学院规定全院教授、副教授必须自选专业前沿或热点主题为大一新生开设专业讲座,并将这种好的做法以课程的形式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化下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化学院提出“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找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把全院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积极转化到教学中,2011年本科毕业论文95.1%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环境学院注重“科研进毕业论文”,随着任课老师所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和工业项目增多,选题上基于基金项目、省(市)资助、企业资助项目的毕业设计(论文)比例逐年增大,2011年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93.78%;机电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重视科研成果的开发和转化,科研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比例高,对本科教学工作起到了有利的支撑作用。

7.教研活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源于扎实的教研活动。化学院全院教师均参与到不同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中,将教研活动内化到团队建设中,此举为教研活动组织搭建了平台,找到了抓手,在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高分子学院自筹经费建立“教学成果奖励基金”,表彰在教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材料学院明确了教研活动的组织定位,专门组织了教研室主任培训,投入6.6万元启动了院级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共立项16项;化工学院采取奖励措施,支持教师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11年发表教研论文24篇,学院还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性教学研究会议,仅2011年就有20余名教师获得参加全国性教学研究会议机会;机电学院各专业2011年度累计开展教研活动500余次,发表教研论文33篇;数理学院定期召开院级教学研讨会,各系也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2011年3月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教研活动84次;经管学院提供经费等便利条件,派出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培训、案例教学会议,支持参与课程培训、专题性教学研讨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院列出重点教研主题,注意结合重大会议、纪念活动、重大事件组织专题即时组织研究活动。

深入的教研活动催生了大批教学改革成果。2011年,我校10部教材获评省级优秀教材,其中一等奖5项;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陈克正、叶庆国两位老师获评山东省教学名师。此外,2011年度我校共评出精品课程20门,优秀课程25门,教学效果优秀奖获得者一等奖6名,二等奖11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奖获得者12名,校级双语教学立项课程6门。

8.教风、学风、考风三管齐下,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2011年,即“教风学风检查月”专项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后,将教风检查纳入到教学督导日常工作范围和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各学院(部)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了系列举措推动教风学风建设,校院两级齐抓共管,我校教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秩序进一步稳定,学生上课迟到现象大为改观,随意调停课现象大为减少,提前结课现象基本杜绝,教师提前下课也已成为极少数的个例。

 考风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直接体现。为进一步推动学风和考风建设,高分子学院和化工学院于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行了专业课考试互换监考,未发现一例学生作弊,效果良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改变了“两课”考试模式从传统的闭卷考试改革为“半开半闭”,增大了主观题的分量、难度和时效性,不仅与课程教学目的更加吻合,也有效的减少了学生在该类课程中的作弊行为;外国语学院、材料学院实行由教研室主任或教学秘书随机抽取AB卷的方式确定考试用卷,改变了教师以往只重视A卷命题的思维定势;经管学院教师总结了“大学生考试不良行为十六条”,从学生入学起开展考风教育,警示作用和育人效果明显;化学院专门组织了大一学生的期中考试,实行无人监考,取得了考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的双赢效果;环境学院找准薄弱环节,狠抓专业课考试考风,每场专业课考试安排三位监考老师,学生考试必须由非本专业教师进行监考,学生考试座号随机排列,规避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在成绩管理方面,该学院要求任课教师登录学生成绩之前认真计算并邀请其他教师进行查对,两位教师同时对成绩的准确性负责,有效的减少了成绩的漏报、错报、迟报现象。高分子学院瞄准考风建设薄弱环节,认真组织补考,严格监考,不评“老好卷,人情卷,情绪卷”,改变过去抄袭现象严重,一补就过的补考不良风气;中德学院专门成立了“教学与考试工作委员会”,从组织上保障学风和考风建设。

稳定的教学秩序保障了教学质量。2011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共检查了包括高密校区在内的1000余教师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从检查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能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兢兢业业的完成教学任务。多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爱岗敬业,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自己的天职,他们有着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硬的教学素质,授课内容紧贴时代、生动有趣,充分表现出基础知识扎实、教风优良、对课堂把握能力强的特点。大多数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教态端正、精神饱满、思想活跃、富于激情,注重在教学中引入前沿或联系实际,多名教师受到教学督导员和广大学生的好评。2011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评价有效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化学院、高分子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数理学院、经管学院、艺术学院、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中德学院和体教部教师的教学效果优良率均达80%以上。

9.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2011年度各学院(部)教学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呈现出了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特点,根据本次考核促进交流,相互借鉴的工作宗旨,现将各学院(部)2011年度教学工作最具特色,值得推广的亮点提炼如下:

2011年度青岛科技大学各学院(部)教学工作亮点一览表

学院名称

最具特色亮点

化工学院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系统建构,卓有成效

化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率高,过程管理严格

高分子学院

以政策激励、制度规范带动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材料学院

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

环境学院

从细节入手,以制度固化,严抓教风、考风

自动化学院

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

机电学院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信息学院

校企共建专业卓有成效,获得社会认可

数理学院

青年教师培养优良传统常抓不懈,教研活动卓有成效

经管学院

教学管理规范执行严格,所有教授、副教授为大一新生开设专业讲座,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科研素质

外语学院

广开渠道,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已内化为全院教师的自觉行动

艺术学院

学生展演展出活动丰富,培养学生能力,展示教学成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传播学院

精心组织各类实习环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彩一课”搭建了教师展示教学风采舞台,在教学上争先创优蔚然成风

法学院

组织全院青年教师观摩教学活动,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中德学院

中德合作双方统一教学内容,教师结对授课

体教部

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测评活动,展示教师风采,提高业务水平

三、问题

1.教风学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教风学风建设成效明显,但教师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停课现象仍然存在,学生旷课、迟到、自由散漫、上课不注意听讲现象较为严重,这表明个别师生责任意识和制度观念不强,需各学院(部)进一步从体制入手,从细节着眼,建立健全教风学风监控和保障体系。

2.师生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个别学院师生满意度偏低,需要各学院(部)领导加以重视,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改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3.教研活动需进一步扎实开展

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根植于扎实的教研活动。四年一度的教育部和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即将启动,各学院(部)需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调动教研室力量,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四、建议

1.组织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政策,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学校和学院(部)办学的工作重心和主要力量集中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2.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学院(部)本科教学综合考核工作。在集中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基础上,变专家评审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变学院(部)全面汇报为教学特色展示,变外部监督为自我激励和约束,加强专项考核,构建立体化、常态化、数据化的新型考核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学院(部)教学工作考核相结合,立体构建学校自我评估和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3.各学院(部)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深化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教学管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将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教务处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